第1版:头版 4下一版
 
标题导航
庆阳网 | 版面导航 | 标题导航
2015年9月7日 星期
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
每件事都要做到点子上
——环县创新模式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

■甘肃日报记者尚德琪通讯员文璟

初秋时节到环县农村采访时,有一个深切的感受,群众谈的最多的是如何脱贫,干部谈的最多的则是如何扶贫。

在“脱贫”与“扶贫”之前,往往还要加上“精准”两个字。什么是“精准”?他们的回答都是一个意思:精准,就是每件事都要做到点子上。而环县提出的贫困户“五型”脱贫模式、贫困村“五到村”扶贫模式、全县干部扶贫工作“五项机制”推进模式,正是对“精准”的生动注脚。

搬迁挪穷窝:“五型”脱贫的组合拳

演武乡路家塬村湾掌塬组白旭国一家,住在大山之下、深沟之畔,距离通村油路4公里多。提起他家,不论是乡干部,还是村干部,都会说到一个“远”字。

他家四口人,两个孩子还小,夫妻两个主要劳力都是残疾人,虽然年年享受低保,处处受到救济,但仍然是村里的赤贫户。

今年,演武乡在县乡油路边的天子崾岘,新建了一处易地扶贫移民点,一户一院,三间正房,配套厨卫,户均投资近8万元。

但是,白旭国不用掏一分钱,到今年10月份的时候,就可以领着妻子、孩子正式入住了。

经过县乡村各级干部的深入调查排摸,环县把农户致贫的根源归结为“五因五缺”,除了因灾、因病、因残、因学以外,还有一“因”,就是因“远”;除了缺劳力、缺技术、缺资金、缺项目,还有一“缺”,就是“缺想法”。往往,对于白旭国这样的家庭,因为“远”,也就什么“想法”都没有了。

“远”确实是个问题——

环县地广人稀,今年计划新建续建农村公路1435公里,可通畅225个行政村,但这些道路大多只从村部“穿肠而过”,相当一部分偏远群众仍旧存在行路难问题;

环县十年九旱,而且地下水多半无法饮用,遇到天不下雨,水窖收不到水,农户仍然要到外面拉水,有的甚至要去十几二十公里远的地方,一立方米水往往要花几十元钱;

环县山大沟深,一个山头甚至几个山头只有一户人家,“通户到组”工程往往因为成本太高难以实现,目前采用光伏发电的农户仍有105户,不通动力电的村民小组仍有174个……

“远”不仅意味着农户居住分散,也意味着分散干部精力;不仅意味着农户信息出不去,也意味着外面信息进不来;不仅意味着距离困住了农户,也意味着农户被观念所困。

怎样解决“远”的问题,环县一直在努力。

南湫乡岳后渠村黄天池组距离村部有8公里多,42户群众居住在12平方公里的山梁里,户与户之间的距离都在2公里开外。村民李向东说,要水电路“户户通”,想都不敢想。去年,乡上在岳后渠村岳后渠组一个叫做阳淌的地方,新建了易地扶贫移民点,李向东只花了不到8万元就搬进了新居,并很快流转附近新修的梯田,搞起了养殖业。

李向东是这个移民点50个搬迁户之一,他说,这里有油路、有动力电、有水、有学校,“只要好好干,啥都会有的”。

木钵镇坪子塬村坪子塬组,把住在深沟里的15户农户搬到了塬面,配套了住房,油路通到了门口,自来水引进了厨房,还以“住处”为中心,为每户新修了梯田。村民刘军贤,原来家住在沟底,地少、路陡、吃水困难,他只好租住在别的地方,靠流转土地搞养殖,搬进移民点后,他很快将他的养殖合作社搬回了村子,正想着要干一番“大事业”呢。

(下转4版)

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
信息产业部ICP/IP信息备案号:陇ICP备14000142号-1    主办:陇东报社
 
联系电话:总编办 0934-8271009 记者部 0934-8612119 电子邮件:qysldb@126.com
 
报社地址: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解放西路8号
   第1版:头版
   第2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3版:深度报道
   第4版:关注
每件事都要做到点子上
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
图文一
驻村干部李浩清:山里群众的贴心人
图文二
我市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免费办理牌证工作进展顺利
合水:干群齐心为城乡环境“美容”
更 正